我的596059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我的596059 陆零首页 庙会趣事 查看内容

第9000507期--河南省焦作市温县董杨门福智寺(杨门寺)庙会

2018-5-29 16:20| 发布者: 596059| 查看: 196871| 评论: 0|原作者: 605960

摘要: 董杨门福智寺(杨门寺)庙会 如果要找出一个历史最悠久的、最能代表中原民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应该是每年农历十月十五的杨门会。 杨门,我的家乡董杨门,豫北一个不满千人的小村。会,庙会,相当于南方的赶圩,也 ...
董杨门福智寺(杨门寺)庙会
如果要找出一个历史最悠久的、最能代表中原民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应该是每年农历十月十五的杨门会。

杨门,我的家乡董杨门,豫北一个不满千人的小村。会,庙会,相当于南方的赶圩,也就是今天的集贸市场。杨门会,上世纪前半叶之前叫福智寺庙会。福智寺庙会历史久远,村西福智寺(也叫杨门寺)有碑记载:福智寺“始于汉初,毁于元末,重修于明朝中期”。会因寺起,寺因会兴。元末战乱,神州萧条,中原一带千村薜荔人烟荒芜,百姓涂炭,寺会不再。明嘉靖年间,福智寺里各地避难来的和尚们靠化来的银两重修福智寺。
在古怀府八县,杨门寺享有大名,而居住寺周边村庄的人们只知杨门寺,知其为福智寺者却为数寥寥。那是因为这个名子和它的寺院太古老了,先民们带走了它太多的记忆,悠久的岁月让人们陌生  淡忘了它的以往,只有概化域名为寺名。千年劫余,留下的也仅仅是一些断碣败甍,碎瓦残砖。

   福智寺,坐落于温县城西十里董杨门村西百米处,占地二十余亩,三进七楹,有碑文记载“建于汉初,毁于元末”,有僧“结草为庐”看守。分别有大雄殿  大佛殿  二佛殿  韦陀亭  东西禅房  关帝殿及卷棚  戏楼  伽蓝  阎王  白衣  五瘟  观世音等殿宇九十九间,高吻衔日,巨喙吞珠,红墙绿瓦,雕梁画栋,塑像金身,粉壁绘彩,琉璃飞光  金碧辉煌;更有古木参天,碑碣林立,官道河梁,翠柏掩映。其规模  形势  气度夺古温寺庙之冠。

   寺呈正方形,坐北向南,箕居于七杨门之间。故俗称杨门寺。据《温县志》记载,明代曾做为“僧録司”。

   寺前原有古洛都至邺都官道,跸驿餐馆,商旅踵尘,车马辐辏,人烟荟萃。

   有关“杨门”之说,因古村落年代久远,已无稽可考。上世纪八十年代地名普查时,以流传《杨门女将》之说,移花接木,以为宋代杨家抗辽七弟兄各建之营寨。查宋辽(契丹)之战,主战场限于朔北  幽州一带,至于檀渊(今河南濮阳)之盟,辽军亦仅至大名 内黄一带,此说未免谬误。

   另有说法是孔子弟子卜商(公元前507—?)字子夏,幼贫,鹑衣百结的卜商与母草木结菴为庐,每外出乞讨,常以杨树枝遮其门。及贤,人们以其故居为“卜家杨门”纪念这位哲人。历史文化景仰贤者,后之周边村庄亦附会杨门以叨圣光,以之维系两千多年,“杨门寺”亦以浸沫儒家灵气,声闻遐迩。

   近代古文字学家董作宾于1928年由洛阳赴安阳期间,曾归乡省亲祭祖,“由洛之安阳,便道过温,问所谓董杨门者,于城西可十里。温有七杨门,姓别为村,董氏居其一”。七杨门各冠姓为村,訾任董郑闫卜余杨门南北呈条型北斗状,杨门寺坐斗柄之间天权位上,谣曰“天上庙"。据清代同治二年(1863)《福智寺缮葺殿宇碑》记载,“创始汉代,隆盛唐朝,由来远矣”,传为尉迟敬德监督增修。“四社执事前后经营二千年”。四社者,因其坐落远近,董杨门为一社,郑杨门为一社,任訾杨门为一社。闫卜余杨门为一社。两千年四社执事共同管理寺务,已成定俗。直至近年杨门学校迁涉一些杂务依旧与各村(传统四社)商议。

   农历十月十五日,本为福智寺创修开光庆典日,两千多年来已成为传统庙会,边村信士,百里香客,香火鼎盛。旧时尚有庙戏,狮虎龙灯故事,连庆三日。至今庙会仍依延续,只是纯属物资交流,失去了庙会意义。

   社会的动荡,战争的兵戈,政权的更替使寺院未能圆满它的“修炼正果”,给他带来太多的创伤。

   宋元历次增修。

   元明交战,怀府备受其苦,殿宇毁坏殆尽,嘉靖年间重修,焕然一新。

   清康熙五十八年重修。

   乾隆三十一年,董清玺等重修关帝殿。

   乾隆三十三年,董得爵等重修大佛殿  中佛殿等殿。

   乾隆三十九年,董曰瑚母曹氏等粉妆白衣等殿

   道光二十年,董元公等重修。

   同治二年是福智寺自汉代创建以来最后一次修缮,《福智寺缮葺殿宇碑》也是福智寺最后一次修缮的文字记载。同时记载了道光二十年重修的前后经过,“屡经重修,各有碑刻”。然自民国以来至解放初期的近四十年间,时局变迁,战乱兵燹,殿宇毁烬,碑碣零落,残垣断壁,枯木荒寮。

   1927年,北伐军吉鸿昌部何肇乾主温,毁庙兴学,于1928年5月12日(农历三月廿五日),打倒了四大天王,十八罗汉  关帝等所有神像,以侯相毅为首任校长,开办“温县豫北卜贤小学校”。至1937年抗日战起,学校随停。

   庙宇既毁,寺内大铁钟一袭,为明代嘉靖年间所铸,重千斤,先为学校司课之用,1958年大办钢铁被砸碎炼为废渣。

   寺内铜铸韦陀一尊分藏于董杨门,解放初期被县征收,现藏于温县文化馆。

   黑檀木佛龛分藏于訾杨门,多年问询,莫知下落。或为当年执事后人所藏匿。

   唐代先天二年(公元713年)《王仁揆造像》石佛一尊分藏于任杨门。上世纪末已被该村数人合伙盗卖。

   毁庙期间,时任国民党县党部主任职时和拉走五通石碑期为后用,因时局战乱搁置。上世纪七十年代中,西林肇建纸厂将石碑垫于烟囱底下。(怀疑这五通碑中很可能有元唐故碑)



   1945年抗日胜利前夕,豫北卜贤小学曾以郑玉辂为校长一段复课,旋因日寇炸毁大佛殿复停。

   抗日胜利之初,时以任辑五为校长成立温县五区小学校,未久又停。

   1950年,五区中心小学由董杨门再次迁入杨门寺,以王武曾为校长,成立温县五区中心小学校。时尚有殿宇房屋五十余间。大殿前东侧有一横纹断裂石碑,字迹尚清晰,西侧一碑俗曰“上天梯”,有似烧灼痕,似为北魏旧物。上世纪“文化革命”期间,造反派大扫四旧,寺庙古建筑被视为封建迷信残渣余孽,巍丽壮观的二佛殿被拆,殿宇椫舍毁坏殆尽,其后学校改建,石碑均被填于地基之下。从此两千年古刹彻底毁灭,莫留余痕。也从此荡尽了多少善男信女的精神皈依。





   据现统辑,石刻现存者有:约清顺治 康熙年间重修天王殿石刻一方(280*300)为时人董辅帷所书,现为董杨门董占庆砌为门枢。

   清代乾隆31年(公元1766年)重修关帝殿碑,近期学校改建从地基下挖出,今仍在杨门小学。

   乾隆**年重修集资残碑一段,今在董杨门董广俊门前路边。

   清代同治二年(公元1863年)《福智寺缮葺殿宇碑》,2010年在西林肇村西机井下挖出,现藏董杨门董祠。

   由于福智寺遭受毁灭性大劫,明元前碑碣散落殆尽,早期规模已无从考释。



   自福智寺毁弃80余年来,每遇农历十月十五传统庙会,逢年过节,人们不得不在寺前撮土为炉焚香祈祷,但愿有日恢复寺庙旧观,还原一方净土,为地方增色。

分享:


43

开心
46

佩服
43

真牛
44

无聊
41

失望
42

不错
47

精彩

刚表态过的朋友 (306 人)

  • 开心

    匿名

  • 佩服

    匿名

  • 真牛

    匿名

  • 无聊

    匿名

  • 失望

    匿名

  • 不错

    匿名

  • 精彩

    匿名

  • 无聊

    匿名

  • 精彩

    匿名

  • 佩服

    匿名

  • 开心

    匿名

  • 失望

    匿名

  • 不错

    匿名

  • 真牛

    匿名

  • 无聊

    匿名

  • 佩服

    匿名

  • 开心

    匿名

  • 精彩

    匿名

  • 失望

    匿名

  • 不错

    匿名

  • 开心

    匿名

  • 佩服

    匿名

  • 真牛

    匿名

  • 无聊

    匿名

发表评论

最新评论

相关分类

QQ|关注微信公众号|关注微信|联系我们|陆零网| 我的596059 ( 浙ICP备14020058号-1

GMT+8, 2024-12-23 12:55 , Processed in 0.065329 second(s), 21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1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返回顶部